2016年5月23日 星期一

【進階班心得】一、臺灣森林王國

心得

森林,具有淨化空氣、減輕洪災、涵養水源和水土保持的作用。
然而多年來,隨著工業的發展,人類依賴石化燃料的劇增,土地不斷的開發,大片的樹林砍伐殆盡,在人類無止境的貪婪、強取豪奪下蠶食著這一片又一片脆弱的綠色屏障。人類文明始於森林,森林是如此何等之重要啊!
因此如何更好的保護森林資源,建立全民環保意識教育,是我們迫在眉睫,且亟待重視的生態環保課題。

臺灣受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板塊互相擠壓的「造山運動」影響,造就出許多特殊的地理環境,也因四面環海,中央山脈橫亙,水氣充足,多變的氣候成為適合森林植被生長理想環境。
在這小小只有35,87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形成了五大山脈:中央山脈、海岸山脈、玉山山脈、阿里山山脈、雪山山脈。臺灣最高的山是玉山,海拔約3,952公尺;秀姑巒山是中央山脈中最高的山。
平均上升1000公尺,溫度也就降低6度。臺灣的森林可說是北半球的縮圖,有著各種動植物生態系。

由於北回歸線經過臺灣,所以北回歸線以北的稱亞熱帶,北回歸線以南的稱熱帶。

臺灣的森林分為三大類:低海拔森林、中海拔森林、高海拔森林。

低海拔森林
海拔1,500公尺以下為「低海拔森林」,因受人為活動影響,少有見到原始森林的地方,只能見到人工林或天然林。早期丘陵地帶會種植大量的相思樹,相思樹的樹幹適合燒製木炭;早期油桐樹種子可以取油,製作成油漆;原住民用桂竹建屋、製作家具和斗笠。低海拔山區常見次生林,當有土地經過翻整破壞或荒廢後,演替初期之先驅植物如芒草陸陸續續冒出新芽,最後漸漸恢復成原本的面貌。先驅植物的葉片大,搶先進行光合作用,可是壽命很短,材質也不堅硬。若使用先驅植物做成的器具,通常是用完即丟,因為木種隨處可得,木質硬度較軟。
常見的樹種:樟樹、大葉楠、榕樹、雀榕。常見的生物:赤腹松鼠、臺灣獼猴、蝴蝶、鳥類。

中海拔森林
海拔1500公尺至2500公尺為「中海拔森林」,屬溫帶氣候區,是雲霧帶森林、針闊葉混合林帶和檜木林帶。水氣和濕度高,氣候涼爽,山區經常雲霧繚繞,視線常被阻絕,較難欣賞到風景。也因地處十分潮濕,長有眾多著生植物。
在此常見兩種檜木,臺灣扁柏與紅檜。紅檜和扁柏有獨特的氣味叫做芬多精,通常蚊蟲較不喜歡靠近;臺灣扁柏有如魔豆般,高可參天,直入雲霄,是早期製作電線桿的良材;紅檜樹形不固定,常有樹幹根部生長分岔,樹幹中心中空現象,中空空間甚至可以容納數十人。
因高大檜木林冠是中海拔雲霧帶第一層林冠,數量多,所以中海拔霧林帶又有檜木林帶的稱號。
中海拔森林常見的生物:山羌、長臂金龜、小灰蝶、臺灣檫樹。

高海拔森林
海拔2500公尺以上「高海拔森林」屬冷溫帶和寒帶氣候,特色是純林和針葉樹林。
山上風強,溫度低,生長環境嚴苛,朝東方的山頭受水氣影響,冬季常常會下雪。很少的樹種能夠生長在高度高又十分寒冷的地區,所以樹都只有單純的幾種,通常一片山坡地,都是同一種林相。
高海拔常見的大樹幾乎只有臺灣冷杉、臺灣鐵杉、臺灣雲杉,他們所形成的林線非常的明顯。
3600公尺是冷杉林帶生長上限,因高山寒原地帶冬季風強土薄,岩屑貧瘠,只有適應嚴苛環境的玉山圓柏、玉山杜鵑可見其生長其上。
高山地區缺氧,一般人如果沒有經常練習爬山,可能會爬幾步路,就快喘不過氣來,彷彿呼息不到任何的氧氣。
高海拔森林常見的生物:水晶蛾、南湖柳葉菜等。

在這片綠意盎然的國土中,我深深的體會到臺灣森林的多樣性。並且學會森林的重要性,和愛護好我們的家園。

網站

[進階班]台灣的森林

2016年4月30日 星期六

【初階班心得】七、蛙的生態觀察

心得

剛下完雨的池塘,傳來一陣陣的青蛙「呱呱」叫聲。

蛙類是種很特別的動物,牠沒有子宮,不需要懷孕,母蛙只要一受精,便可直接產卵下蛋。牠的舌頭也可以伸很長,很難用眼睛看見吃小蟲的畫面,因為舌頭從伸出來到收回去,只需要不到零點零五秒,就可以吃掉在天上飛的小蟲,所以建議要使用縮時攝影機拍攝出來那精彩的鏡頭。

雌蛙的體型比雄蛙還大,雌蛙的頭寬是頭長的兩倍,因此較容易辨認。越小隻的青蛙,生命週期就越短,而臺灣青蛙的特有種就有二十七種。青蛙是屬於軟骨動物,繁殖是「以量取勝」,他們認為生越多蛋,能存活下來的就會較多,跟我們人類不一樣,現在人們頂多生一到兩個,並且從小便被細心的呵護,我看人類是「以安全為勝」。

世界上的青蛙多到數不完,臺灣蛙類就有分六科三十五種,有分:蟾蜍科、樹蟾科、狹口蛙科、樹蛙科、赤蛙科、叉舌蛙科。

臺灣只有兩種的蟾蜍科青蛙,黑眶蟾蜍、盤古蟾蜍。黑眶蟾蜍生活在平原地形或躲在稻田裡面,身體較小,繁殖期為十月到隔年一月;盤古蟾蜍則生活在山上的溪流,身體較大,繁殖期為二月到九月。因此,這兩種蟾蜍唯一能見面的地方就在丘陵附近,而且兩種蟾蜍吃的食物也不太一樣,所以他們可以安然的共存。但是如果有威脅到蟾蜍的時候,牠們的耳後腺那區塊會分泌出白色的毒液,最好不要碰到,如不慎碰到,建議趕快就醫。

我們在池塘裡常見的小雨蛙,是屬於狹口蛙科,雖然牠身體大小可說是其他青蛙的二分之一倍,但是叫聲竟可傳達到二十五公尺外,而且他的游泳方式很特別,是用潛水式游泳。

生活在樹上的青蛙,稱作樹蛙科。腳趾會有膨大的吸盤,輕鬆地攀爬在樹葉上。像在臺北的臺北樹蛙,以人類觀念來說牠們是母系社會,雌蛙居多;牠們的繁殖期為一到二月,求偶的時候會叫「ㄍㄨㄚˊ~ㄍㄨㄚˊ~ㄍㄨㄚˊ~」,雄蛙的喉嚨下方是黑色,雌蛙的喉嚨下方則是紅色;最厲害的地方是,牠們的皮膚如變色龍一樣,會隨著環境改變顏色,這稱為擬態。

在台灣分布最廣的,就是赤蛙科。棲地在小溪、池塘等有水源地方,為了活動方便,只好讓自己的游泳技巧增強,跳躍力也跟著變強,因此身體較為平滑流線。

臉部長得特別,就是叉舌蛙科。牠的鼻骨和舌骨較大,卵的大小都不大。

剛從卵出來的青蛙,叫做蝌蚪。蝌蚪只需不到一天時間,便可從蛙卵中脫殼而出。這變化多端的大自然,讓成群的蝌蚪,真正能存活下來的蝌蚪,僅僅只有幾隻。剛出生的蝌蚪是用鰓呼吸的,他們吃一些浮游生物維生,並且將不需要的水分從尾巴排出。但是當蝌蚪要變成青蛙時,會先長出後腳,隨後再長出前腳,其實前腳不太能說是長出來的,牠是先在皮下組織內長好後,才突然在一剎那彈出來。在冒出前腳後,快成青蛙的蝌蚪便不能呼吸了,所以演化成利用左前腳來呼吸,並且在這段時間,約一周都不吃不喝。

青蛙是種長的奇特的動物,不管是青蛙,還是蝌蚪,或是其他品種的青蛙,牠們都是一條條珍貴的生命,我們是不應該去無意間,無情的殺了牠們。

網站


[初階班]20160423台灣蛙類的生態觀察

【初階班心得】六、金面山生態環境

心得

連下了好幾天的雨,今天好不容易終於放晴,老天真的「有保佑啦!」

一大早,我早已壓抑不住我的情緒,腦海中不斷地浮現著爬金面山的虛擬場景。我一準備好要登山的裝備後,我就迫不及待的衝出家門。在校門口看到陸陸續續到達的同學也很興奮,我們這組的帶隊老師,是和藹可親的林玉琴老師。

正要出發前,在學校圍牆旁的草叢,看見了一隻黑冠麻鷺在覓食,黑冠麻鷺喜歡吃蚯蚓,校園中是無農藥的好環境,所以黑冠麻鷺在校園中出現的機率很高喔。到了登山口,老師跟我們講解金面山的命名由來和山上可能會出現的動物。老師還順道一提,很多人說金面山是山,還不如說它是丘陵,金面山海拔高度也才250多公尺高而已,稱不上山哩!(備註:山的高度為海拔1000公尺以上)

山上到處都有豐富的生機,隨地一看,都會看到一些小蟲子在地上爬來爬去,有時甚至能看到更大的昆蟲、擬態成樹葉顏色的毛毛蟲、到處展現優雅舞姿的蝴蝶。而我們這組有位視力非常好的同學,在我們不注意的時候,用觀察盒抓到一隻不到2公厘的小蟲,真是厲害!

一路上,林老師每觀察一個生態,就會幫我們複習講解課堂所教過的,讓我們印象更加深刻。金面山上長滿著「江某樹」,它是先驅植物,當山是光禿禿的話,就會最先長起來,是個加快水土保持的最佳幫手,我們常吃的池上便當的木盒,就是用江某的樹幹製成的,同時也是製作木屐的樹材喔。

路旁,老師向我們介紹雙面刺,葉片中間長有暗紅色的刺,樹枝上也有些暗刺,所以要小心不要碰到它。有時也會見到白袍子,它的葉背是全白色的,葉片呈心型,摸起來感覺是粗粗的。我們也有在一個三岔路口遇見長在樹上的木耳,我想是因為他長得像耳朵,和長在樹上,所以才叫「木耳」的吧!

爬到半山腰,我在一座涼亭外發現了一隻被寄生蜂所寄生的蛾幼蟲,整個肚子都是白色的蟲,讓我不禁為他默哀,大自然是多麼的殘酷啊。正當我們仔細觀察寄生蜂時,旁邊傳來驚呼聲,大家上前去湊熱鬧,「哇!好大隻的蟾蜍喔!」,我們紛紛拿者相機捕捉這精采的鏡頭,但是它真不給面子,一下子就跳得不見蹤影了。

接下來的路程真會叫人痛苦,眼前一大片巨大的石塊區,我們鼓起勇氣,喘著氣,手腳並用拉著繩子,在「加油!加油!」聲中勇敢地往上爬。靠著堅毅的意志力,終於爬完了這段艱難的路程,到了山頂附近的較平坦處,那裡有座兩層樓的涼亭。午餐後,有些人到旁邊觀察生態,有些人則是瀏覽自己拍的相片。

休息夠了,繼續朝著山頂攻上去。我們沿著林線緩緩的爬到剪刀石山頂,站在剪刀石上,下面是懸崖峭壁,讓我們不敢亂移動,深怕一個不穩而掉了下去。這個高處可以挑望著遠方的高山,和大樓林立的臺北市,那風景真的是令人嘆為觀止,心曠神怡。這時,突然有隻大冠鷲在我們頭上盤旋著,並發出高吭「啾」的叫聲;大冠鷲,又名蛇鷲,是常見的大型鳥類,常常會在山腰間盤旋,當發現蛇的時候,會以最快的速度俯衝而下,以銳利的腳爪攫取想掙脫的蛇,準備飽餐一頓。我們紛紛捕捉下這可遇不可求的畫面。

上山容易下山難,那很陡的陡坡,不時讓人差點滑倒。我把身體壓低,重心向下,一步一步的走下山,真的是有驚無險。下山也看見了很多生物、蕨類,我們還在一大片的雜草叢哩,發現有兩隻正在交配的竹節蟲。不遠處,我們又看見了疑似是蛾的卵,顏色是黃色,差不多跟一粒米一樣大。

時間過得很快,一下子我們就征服了這座山。我們在這堂「校外教學」的課程裡,額外的多學到各種生態知識。謝謝老師讓我們有這堂特別的體驗之旅,也要特別感謝林老師的細心指導。
我最滿意的照片-鳥望臺北

【初階班心得】五、臺灣的野鳥世界

心得

這次的課程林金雄老師以幻燈片介紹台灣的野鳥世界。

一開始介紹鳥類的祖先始祖鳥。始祖鳥不是鳥而是恐龍,從爬蟲類演化而成的,它不會飛行,會以翅膀上三個爪子爬到樹木高處以滑行的方式移動;跟牠很像就是亞馬遜雨林的–麝雉,不擅飛行但會逗留在樹枝上活動,它們食用的葉子中含有芳香族化合物,加上細菌發酵,使它們發出一陣像糞便的氣味。

鳥類中最大、跑的最快的鳥是鴕鳥。鴕鳥的蛋殼也相當厚,可承受20公斤左右重量不會破。鴕鳥的眼珠擁有同類中最大的眼睛,有如高爾夫球般大小。鴕鳥的翅膀已退化,牠擅長走路及跑步,鴕鳥跑步的時數可達70公里。

另外不會飛的鳥類中還有企鵝,體形較大的有皇帝企鵝及國王企鵝,潛水覓食可達200公尺深。
體型最小的就屬蜂鳥,以花蜜為食,翅膀拍動每秒可達八十次左右,體重約35克,卵約只有黃豆大小。

黑長尾雉具有長尾雉屬鳥類的特徵,全身呈紫藍色金屬光輝之純黑羽毛,尾羽有顯明白色橫帶紋,喙角為黑色,腳暗灰色以至綠褐色。分布於海拔2000~3200公尺的山區針葉林、草原。

鳥類要有羽毛,胸部是平,並且卵生,才能成為鳥類的條件。

全世界生物的分布可分為七個區域:
古北區(舊北區):位於歐亞大陸的北方,如蒙古、西伯利亞、歐洲等地區。
新北區(北美區):指北美洲加拿大、美國一帶。
東洋區:從台灣、東南亞到印度、西亞等區域。
沙漠區(非洲區):又稱衣索比亞區,指非洲大陸區域。
大洋區/澳新區:大洋洲、紐、澳及一些太平洋島國區域。
熱帶雨林區:包含拉丁美洲等熱帶雨林的區域。
極地區:也就是南北極的區域。

臺灣鳥類品系以遷徙分為:留鳥(含特有種)、候鳥、過境鳥、迷鳥、逸鳥。
※留鳥:臺灣在地、四季可見的鳥類,如麻雀、白頭翁、綠繡眼、冠羽畫眉、斑鳩、鷺鷥等。

※候鳥:各個季節裡都有許多候鳥過境臺灣。
每年一月到七月從南方來的候鳥叫「夏候鳥」,牠們來臺灣河口附近的沙洲繁殖;
每年十月到隔年的四月從北方來的候鳥叫「冬候鳥」,牠們遷移到臺灣來避冬。
臺灣正好處於亞熱帶和副熱帶交界處,一年四季如春,沒有太大變化的氣候,候鳥常會將臺灣當作「休息站」短暫停留。我們可以利用課餘時間前往去賞鳥,在西部的河口溼地就會發現牠們的蹤跡,常見的有:黑面琵鷺、大白鷺、小燕鷗……

※過境鳥:春秋遷徙過程中,候鳥只會短暫在臺灣停留休息,不度冬也不繁殖,體力恢復後再繼續往南遷移。在台灣為常見的過境鳥如彎嘴濱鷸(滸鷸)、黑腹濱鷸、寬嘴鷸、赤腹鷹、灰面鷲等……

※迷鳥:因氣流改變、天氣異常等因素,偏離遷移路線迷失方向出現的鳥類。在臺灣居住下來的迷鳥有:紅喉潛鳥、卷羽鵜鶘。

※逸鳥:國外進口的觀賞鳥,無意間逃出或是放生在野外的鳥類。能在野外生活下來的鳥,多數是適應力較強的鳥類,常會對本土鳥類造成威脅。最常見到的是為:鸚鵡、灰喜鵲……


~THE END~   ~To be continued…~


網站

[初階班]20160409台灣野鳥的世界

【初階班心得】四、生態攝影之言創新法(初階篇)

心得

大自然是世界上最美麗的景象,孕育著豐富的生命,有著變化萬千的各種生態,卻常常只在一夕之間便消失的無影無蹤了。

在上這堂生態攝影之前總以為攝影是件最簡單的事,只將覺得好看、美的景物趕快拍攝下來,事後才發現沒主題性,且畫面雜亂,多半拍攝的照片都是不太理想。
曾經在山林步道旁樹幹上發現攀木蜥蜴,正當拿起數位相機捕捉這精采的畫面時,它竟一溜煙的跑走了,連石龍子也一樣跟我大玩捉迷藏。經過幾次挫折,終於我體會到要靜靜等待,不大聲喧嘩,肢體動作要輕,先將相機調整好,在萬事俱備、靜靜等待下,終於捕捉到一瞬間霎那的美麗身影。

這堂課老師介紹了泰雅族和賽夏族的聖山--大霸尖山;有著滿天星斗、邱老師提詞「抬頭仰觀宇宙深邃,低頭觀察萬物的多樣,在山巔海遙之際找到自己的定位」的夏威夷Mauna Kea;偷了老師眼鏡,可在墾丁一帶見到的稀奇植物--印度鞭藤;沒長葉子只長黃花的--庫氏山珊瑚等照片

要拍出好看的照片,也要學會運用看似多元,但操作有些複雜的進階功能設定,如調整閃光燈、曝光值、畫素、光圈大小、白平衡等,甚至相機的操作、景物的構圖、景深與美學,這些都會決定照片的畫質和美感更佳的要素。

在做生態攝影時要注意該次的重點,並且呈現出來的作品不要有不相關的,才不會讓成品變的很雜亂。生態攝影的項目可分類三大項:
一、生物的野生物攝影:先學會基本拍攝野生物的技巧。
二、非生物的地景攝影:拍攝壯麗的地景景物。
三、生態系的全景攝影:學會拍攝整個生態系群。

攝影機是個特別的東西,要捕捉各種生動的畫面,是有一些技巧需注意的,如這堂課老師所引領我們進入生態攝影的殿堂,有著八大要領:
快:把握時機快速拍下(攝影)生物。
握:拿相機(攝影機)時動作要正確,別遮住鏡頭、閃光燈,繫帶要套在手腕上。
穩:手可以藉由物體倚靠穩住,避免畫面搖晃。
瞄:用兩段式快門對焦好要拍的生物。
準:快門時機、測光、色溫、色彩、閃光都準。
換:換視角、拍攝模式、地點、職橫幅、ISO、採光角度、遠近。
高:畫質、質感、細節都要高。
趣:成果說明的趣味性。

現在很多人都沒有道德的觀念,會不擇手段的去破壞生態,如初春櫻花盛開,總有人故意將在枝頭上的櫻花折斷,或猛烈搖晃樹枝製造櫻花雨假象,這都是虛榮心作祟,就只為了拍出令人讚嘆的照片,而讓無辜的大自然多了一道道無情的傷疤。因此為了尊重自然、維護美好生態,除了照片什麼都不要帶走,除了回憶什麼都不要留下;大自然裡還很多未知的謎題、神秘的物種等著我們去探討,讓我們帶著攝影機,一同忠實記錄這美麗又脆弱的人間淨土吧!

2016年4月21日 星期四

【初階班心得】三、探究蝴蝶生態奧妙

心得

合宜的氣候生存條件,充足的食物來源,輕盈的身影披上炫麗彩衣,在花間、草叢展現曼妙舞姿的小精靈,曾經讓台灣享有「蝴蝶王國」的美譽 蝴蝶。
在台灣,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造就多樣性高的蝴蝶種類,各種蝴蝶就多達400多種,除了讓人賞心悅目外,早期輕工業的年代為我們賺取不少外匯,也兼具農林植物傳播授粉的功能,所以蝴蝶對我們的貢獻是很大的喔!

蝴蝶是蛾類高度特化的一種,這是顛覆我想法的一句話。當夜晚來臨….在微黃燈泡掩護下,披著隱身衣輕輕穿梭在陰暗處,睜著如鬼魅般深邃的大眼,沿途灑著迷惑人心的毒粉啪啦、啪啦,無腦拍打著玻璃窗的迴音 「小朋友,再不睡覺,我!」,嚇得我緊抓著被子蓋著頭,全身顫抖在驚嚇恐懼中睡去。 想不到蝴蝶與蛾是親緣關係,有如五雷轟腦,陳老師,我美麗的幻想破滅了,你還給我屬於我的童年回憶啦!

這堂課更深入探究蝴蝶生態的奧妙
蝴蝶屬鱗翅目的昆蟲,學者將它分為「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昆蟲綱 > 鱗翅目」下的蝴蝶科類。
鱗翅目的昆蟲其特色就是翅膀表面佈滿可脫落的鱗粉。遠古時昆蟲因要躲避蜘蛛網捕捉,翅膀特別演化出可脫落的細微鱗片,若不慎誤入蜘蛛網,可以輕易地掙脫飛離,所以蝴蝶是從原始的昆蟲演化而來的。
另外蝴蝶依據外型分五大類:鳳蝶科、粉蝶科、蛺蝶科、小灰蝶科、弄蝶科。

那該怎麼分辨蝴蝶和蛾呢?大抵上只要觀察牠的觸角是細長桿狀都是蝴蝶,其餘的都是蛾類,甚至有些蝴蝶退化到沒有小顎鬚了。因為有些蝴蝶與蛾很像,以觸鬚形狀特徵來分辨在台灣是可行的。

我們常常看到蝴蝶會在岸邊濕地停下來喝水,大部分都是雄蝶在吸取溶解在水裡的鹽份,並在交配時利用精莢將鹽分傳給雌蝶,因為鹽分會增加雌蝶生殖力、總卵量與壽命。
蝴蝶除了吸食花蜜與水分外,也會受發酵水果的香味吸引過來,因此許多人都藉此利用香蕉和鳳梨酒引誘蝴蝶,一旦喝完酒後便會醉得飛不起來,所以這個時候抓他們是最容易的。而枯葉蝶則特別喜歡小米酒。

蝴蝶是完全變態的昆蟲,會經過 卵、幼蟲、蛹、成蟲四種階段。
不論蝴蝶和蛾的幼蟲,除蛾類中的毒蛾、枯葉蛾、苔蛾及刺蛾的幼蟲長有毒毛毒刺,接觸後會感到刺痛癢腫之外,其餘的其外表皆無害,甚至只是偽裝欺敵之用。
然而斑蝶類及部分種類鳳蝶的幼蟲體內是有毒的,因為牠們以有毒的植物為食物,讓自己的體內充滿毒性,使天敵不敢吃牠們。
幼蟲經過一齡、歷經數次蛻皮至終齡幼蟲後,就進入化蛹階段。
各種蝶類蛹型可歸納「帶蛹」、「吊蛹」。簡單的說,
頭朝上,以絲帶支撐上半身進行化蛹稱為「帶蛹」。
頭朝下,將身體倒懸枝條進行化蛹稱為「吊蛹」。
各蝶類蛹期從45日至一、二周不等,接著就是羽化蛻變成蟲了。
當蝴蝶破蛹而出時,會將多餘的體液排出,並在羽化過程中將血液壓進濕軟又皺的中空翅脈裡,等翅膀變乾變硬,就可以自由翱翔飛舞了。若翅膀未及時擴張完成,在物競天擇下,將淪為鳥類、螞蟻、蜘蛛等天敵的大餐了。

冬天時的紫蝶幽谷會有大量的蝴蝶出沒,目前仍沒有數據指出他們是為何群體聚集在那邊的。大約12月初蝴蝶會開始漸漸地聚集在紫蝶幽谷,聖誕節當天是最好欣賞到牠們的時機。但是牠們交配和產卵完後就會一隻隻往北部遷移。最近有些學術單位會在蝴蝶翅膀上的薄膜做記號,並研究他們的遷息路線。

一般蝴蝶會在清晨出來活動,但那個時候還無法飛,牠必須張開翅膀讓太陽曬乾被露水浸濕的翅膀才有能量可以飛。如果蝴蝶感到很熱的話,牠會把翅膀合起來,以減少受熱面積。

臺灣有4次賞蝶的時候,第一次是4~8月中午以前在烏來會看到青斑鳳蝶,第二次是5~6月在美濃,第三次是6~7月在陽明山清晨會看到青斑蝶,第四次是12~2月。

感謝講師的教導蝴蝶的生態,讓我能夠增廣見聞,更能了解蝴蝶的各種習性。

【初階班心得】二、臺灣昆蟲秘密花園

心得

我們地身處西太平洋的蕞爾小島,卻隱藏了豐富的生態資源,
除了各種原生種生物,還孕育出許多獨一無二的臺灣特有種生物,
在世界昆蟲學家眼裡,臺灣可是享譽國際的昆蟲王國呢!

獨特的原始林相貌,高山的特殊氣候與溫度,雲霧覆蓋整個山脈,
隨著季節的更迭轉換,從低海拔海岸線到中高海拔的冷峻高山,
在鄉村、林間、小徑、溪流,甚至在繁忙都市中住家、公園等不起眼的角落,
隨處可見各種昆蟲蹤跡,各種形形色色的昆蟲都讓人驚豔。

這堂課程帶領我見識到本土常見的昆蟲,如

春末初夏傍晚提燈如小精靈般四處尋伴的螢火蟲;

披上彩衣在花間飛舞,展現絕妙舞姿身影的蝴蝶;

夜晚披著大眼隱身衣,對著燈火無腦猛撲的各種蛾類;

夏天都市郊外樹林間震耳欲聾的大油蟬;

活躍在草叢灌木間,後腿帶著木刺棒,有著切割器般口器活像小惡霸的蝗蟲、螽斯;

像是空中武士在湖塘水邊或草原上空自在巡曳翱翔的蜻蜓;

擁有分工合作、社會性結構的蜜蜂、螞蟻;

有著堅強生命力,號稱「打不死的小強」的蟑螂;

可當作寵物、有對等著打架用的大顎的鍬形蟲;
當然有機會我想看看獨角仙這台戰車遇到如同推土機的鍬形蟲相遇後的激烈戰況會甚麼樣,哈哈!

還有...還有...天牛、竹節蟲、椿象、螳螂...等多不勝數。

拜台灣豐富特殊地理環境之賜,並且具備熱帶、副熱帶、溫帶、寒帶環境特色,
雖是蕞爾小島,卻孵育出豐富的動植物昆蟲生態,我們才擁有「蝴蝶王國」、「昆蟲寶庫」的美譽。
然而環境開發,生態棲地破壞,生活在這塊土地上很多物種昆蟲已漸漸消失了。
環境保護不是一句口號,物種已在各式環境開發、棲地漸縮下形成生存壓力,
唯有大家齊心一致愛護周遭環境,做好環境保育工作,
才能讓各類物種生物徜徉生息,共享這塊土地,

美麗的寶島--福爾摩沙

網站

[初階班]ecoi20160312昆蟲的秘密花園

【初階班心得】一、臺灣低海拔生物資源

心得

臺灣是座生態豐富的島嶼,橫跨了熱帶和亞熱帶。

  臺灣生物氣象萬千,卻容易受破壞,我們應該要好好的學習保護好大自然,因此生態營像我們介紹台灣 珍貴的生態,並要我們愛惜他們,讓良好的生態環境好好地相傳下去。

  我希望藉由這個活動讓我了解到生態保育的重要性,並能體會到大自然正面臨被破壞的危機。

網站

[初階班]ecoi20160305臺灣低海拔生物資源之探索